蜀汉章武二年(222年)夏,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,狼狈逃入白帝城(今重庆奉节),东吴一些“激进派”将领主张继续追击,然此时赵云已率援军赶到,加之孙权忌惮曹魏,故停止追击,主动撤兵。

  次年四月,刘备因病去世,在白帝城,刘备一共待了十个月,这是刘备的最后时光,而在这期间其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——“白帝城托孤”!

  “白帝城托孤”,刘备举国相托诸葛亮,甚至连“君可自取”这句话都说出来了,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,但也正因此,这件事现在也有部分人怀疑是一个“阴谋”,认为刘备是在试探诸葛亮的真心,甚至有些极端者认为“帐外已经埋伏了刀斧手”。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那么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呢?当然也不能说没有,毕竟历史上帝王为了保住自家基业而残杀功臣的事情也不少见,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,把这种逻辑放在刘备和诸葛亮的身上是行不通的。

  首先这种“阴谋论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,夷陵之战后的蜀汉与其说是一份基业还不如说是一个“烂摊子”,按照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的说法,正处于:危急存亡之秋!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蜀汉当时是啥局面?从地盘来看,荆州全丧,“隆中对”彻底成泡影;刘封孟达内讧,上庸被曹魏占领,汉中面临沉重压力;后方南中地区反叛,蜀汉能稳定控制的地区几乎只剩成都平原一隅,不及鼎盛时期的1/3。

  人才上呢?关羽,张飞,黄忠,马超以全死,善出奇谋的参谋长法正死亡,南中都督邓芳,司徒许靖,尚书令刘巴全死,驻扎江北的黄权集团由于归路断绝,被迫全部投降曹魏,刘备为荆州准备的领导班子全完了,荆州,夷陵两大败,蜀汉损失的兵力大概在8万到10万之间,占全部实力的一半以上…..

  而内政外交上,吴魏两大强邻虎视眈眈,蜀汉政权的威信严重下降,益州本土势力抬头……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这种情况下,蜀汉中央领导班子面临的最迫切的目标是安稳局势!,内部的团结自然是重中之重!此时内讧那就是覆巢之下无完卵!刘备是何等人物?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!

  此外,这种“阴谋论”也不符合刘备本人平日一贯的作风,历史上的刘备和《三国演义》中那个只会哭鼻子的人不一样,他可是到了六十岁还壮心不改,努力奋斗的一代豪杰,刘备此人兼有帝王和游侠的气质,重情义又有仁德,陈寿在《三国志》 中总结其:弘毅宽厚,知人待士。

  在大局已经危如累卵的情况下,如果刘备真的还是为了一家之私搞内讧,那只能说明其本人心胸狭隘且无大局意识,但这显然不是历史上“白手打造一个蜀汉帝国,又深得民心的刘皇叔”。

  那么,刘备的最后十个月,到底干了什么呢?

  刘备主要做了这些事情:“宽宥黄权之室”;“诏丞相亮营南、北郊于成都”(祭祀上天);结束蜀、吴敌对状态,重建双方友好;让李严接替刘巴“尚书令”的位置;追谥(甘夫人为)皇思夫人,迁葬于蜀;223年二月,召集诸葛亮前来并“托孤”,同时嘱咐“丧事从简”。

  从这些行动分析一下刘备的心理状态:一个62岁的老人最后的努力宣告失败,身经百战,军事经验丰富的刘备输给小将陆逊,其心中愤懑可想可知。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历史记载:“(刘)备因夜遁,仅得入白帝城,备大惭恚曰:‘吾乃为逊所折辱,岂非天耶!

  于是刘备下诏让诸葛亮祭祀上天,这符合一个失败者的心理逻辑。

  之后刘备又展现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一面,其非常清楚的认识到,此时吴蜀两方同时面临魏国沉重的压力,有共同的战略需求,所以其毅然放弃前仇,主动修复吴蜀关系。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接下来又是“讲义气”的一面,刘备知道黄权的投降是无路可退,而且黄权之前劝阻自己伐吴,自己没听,最终因自己的战败使得黄权陷入险境,黄权的投降完全是不得已,所以即使是黄权投降,其也善待黄权家属,这件事可谓是深得民心。

  “孤负黄权,权不负孤也”——刘备

  此外追谥(甘夫人为)皇思夫人,迁葬于蜀,则体现出一种常人情感——老人思念亡故的妻室。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此时刘备的形象是什么呢?一个迟暮的英雄,一个落魄的侠士,一个眷恋亲情的老人。

  但刘备是有英雄之魂的,其还要为自己的理想尽最后的努力——托孤!

 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,可是说是当时能够保住基业的唯一可能的选择,刘备说出了“君可自取”这句话,陈寿评价刘备此时是:“心神无贰,诚君臣之至公”。但无论刘备如何信任诸葛亮,这句话还是很危险的,他到底想向诸葛亮表达什么呢?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也许,刘备是这个意思:有机会收拾残局的只有你了,我儿子刘禅就这样,实在不行你废了再立一个吧,大事都是你做出,如果你自己想当帝王,我说了“君可自取”,那就当吧,几个儿子和李严都在旁边可以作证,但是,请好好守护我们的基业!不要忘了我们当初的理想!同时,请善待我的儿子们!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三国之前,没有出现后继者血腥屠戮前任统治者全家的事情,在这乱世,能保住富贵就不错了,刘备就是告诉诸葛亮:我儿子就拜托你了。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对了,这个刘备托付的副手李严是什么人?李严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,新政权需要益州本地人士参与,所以刘备托孤时让李严为副,但刘备当李严的面给了诸葛亮如此大权,等于是在李严面前确立了诸葛亮的权威。

  而之后呢?《三国志》记载: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:”汝与丞相从事,事之如父。

  刘备对自己儿子的水平是有数的, 他直接警告刘禅:以后有事情,大事小事都由你亮叔说了算,你小子什么水平你自己心里也有数,不要乱整幺蛾子,亮叔让你做皇帝,你就好好做,亮叔哪天想自己登基了,你麻溜的让出来,不要做无意义的抵抗。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这江山本来就是我们一帮老兄弟打下来的,我们共同奋斗过,理想也相通,他能当皇帝,我也没什么很大的遗憾。

  刘备为诸葛亮摆平了内部可能的阻力,他就是要让诸葛亮成为新政权毫无疑问的核心!

  刘备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?是统一江山,复兴大汉,但他们想复兴的,是一个统一的,繁荣的汉朝;绝不是桓帝灵帝之时的汉朝。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刘备是政治家,而不是阴谋家,阴谋家眼中只有利益,但政治家眼中虽然也有利益,甚至有时候会使用一些阴谋手段,但政治家是有理想的。

  东汉末年乱世,国家颓靡,民不聊生,很多人都希望结束这个局面,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,这些人中包括了刘备,甚至还包括了 曹操和袁绍!

  当年讨伐暴虐的董卓,曹操为联军众将各心怀鬼胎不满,又看着北方连年受灾的惨状,心情沉痛愤懑,写了《蒿里行》。

  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,念之断人肠”——曹操《蒿里行》

  也许曹操后期成了权臣,但是,此时曹操忧国忧民的心境,谁又能说不真诚呢?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当年董卓要废汉少帝,满堂文武噤若寒蝉,只有袁绍一人反对,其拔剑大喊:

  ”大胆,董卓老贼,你何德何能?竟敢擅自废黜皇帝?”

  袁绍后来成为军阀,万事都要优先考虑自己集团的利益,但此时他的义愤,他反抗暴虐的董卓的勇气,也不是假的。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刘备一生坎坷,大半辈子颠沛流离,40多岁感叹“髀肉复生”,近50岁时才大业初成,其对理想信念的坚韧可见一般!其扫平乱世的理想,一直都在。

  夷陵之战前,诸葛亮并未公开反对,也许是因为孙吴方面派来求和的是他哥哥诸葛瑾,他要避嫌;也有可能是他作为集团二把手,不好公开发表反对意见;也有可能,他已经和刘备达成了默契:赢了,那最好;输了,我来收拾残局。

  尽管诸葛亮内心并不赞同此战,也知道吴蜀的反目对统一大局更不利,但他还是让自己这个已经六十多岁的老伙计刘备再拼一把,他知道这是刘备最后的机会。

  后来的事情我们知道,刘备赌输了,其“举国相托”诸葛亮,希望诸葛亮将这理想继续下去,而诸葛亮则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”,花了数年时间平定各路叛乱,恢复了蜀汉国力,穷其一生为了一个很难成功的目标而奋斗,最终还是功败垂成。

  诸葛亮终身没什么僭越之举…

“白帝城托孤”的真实用意到底是什么?刘备最后10个月都干了什么

  想必,这也不仅仅是出于一种“忠君报主”的价值信条,也有个人的情感因素,这是他对自己跟随了近二十年的主公的最后报答。

  “正统不惭传万古,莫将成败说三分”,尽管三国最后的赢家不是蜀汉,但蜀汉政权和诸葛亮这个失败者却一直受后世所尊重,想必,这正是后人对理想主义的崇敬;对这份君臣相知的欣赏。毕竟,虽然历史有其铁律,但后世看前史时,却总会将自己的感情代入其中。